<address id="zfz7p"><listing id="zfz7p"><progress id="zfz7p"></progress></listing></address>
<address id="zfz7p"><address id="zfz7p"><listing id="zfz7p"></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zfz7p"><form id="zfz7p"></form></em>

         
        中國醫藥網 醫療器械 保健品網 醫藥招商 醫藥資訊 產品大全 百姓OTC 醫藥搜索 醫藥展會 醫藥人才 醫藥論壇
        中醫藥-中國醫藥網
        中醫藥首頁 辨證論治  針灸推拿   藥膳食療   中藥檢索   名醫風采   中醫文獻   中藥圖譜   中醫藥詞典   中成藥
         高級搜索
        中藥資源

        中藥圖譜 中藥故事
        中藥炮制 藥材栽培
        藥市快訊 中藥法規
        中藥招商 中藥產品


        中醫基礎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
        ·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
        ·望診 ·聞診 ·問診 ·切診
        ·方藥概論 
        ...更多

        藥材認識
        拼音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筆畫索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常用方劑

        解表 清熱 溫里
        瀉下 消導 祛濕
        理氣 理血 補益
        固澀 開竅 驅蟲
        鎮潛熄風 祛風濕
        止咳化痰平喘


          中醫基礎

        經絡學

        正常字體  放大字體

        十四經脈
         
            (一)經絡的涵義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尤如直行的徑路,是經絡系統的主干。絡則有網絡的含義,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內屬腑臟,外絡肢節,行氣血,通陰陽,溝通表里內外,網絡周布全身,把人體各個部分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以保持其機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這種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經絡學說就是闡明經絡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生理作用和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靈樞經別指出:“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充分說明了學習和研究經絡學說的重要意義。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在內連屬于腑臟,在外聯絡于筋肉、皮膚。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等組成。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同體內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即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自四肢,循行于體腔臟腑深部,上出于頸項淺部,它能補正經之不足。
         
            經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浮絡是循行于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它們主要是加強各部聯系和網絡經脈不及的部分。
         
            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所以稱“十二經筋”。經筋有聯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分屬于十二經脈,稱“十二皮部”。
         
            (三)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經脈分別屬于一個臟或一個腑。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陰經行于四肢內側,屬臟,陽經行于四肢外側,屬腑。
         
            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合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端貑•血氣形志篇》:“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都在四肢末端交接,都分別循行于四肢內外兩個側面的相對位置,分別絡屬于相為表里的臟腑。
         
            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內外,經脈中的氣血是循環貫注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而且與前后正中的督脈和任脈也相通。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也就是營氣的運行順序。其流注次序如圖:
         
         
            ⒈ 手太陰肺經 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屬肺,至喉部,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從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側走向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于手陽明大腸經。
         
            ⒉ 手陽明大腸經 起于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過手背行于上肢伸側前緣,上肩,至肩關節前緣,向后到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鎖骨上窩(缺盆),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屬大腸。
         
            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經頸部至面頰,入下齒中,回出挾口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陽明胃經。
         
            ⒊ 足陽明胃經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不定期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到額前。
         
            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的氣街穴。
         
            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后下行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分支: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
         
            ⒋ 足太陰脾經 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
         
            ⒌ 手少陰心經 起于心中,走出后屬心系,向下穿過膈肌,絡小腸。
         
            分支:從心系分出,挾食道上行,連于目系。
         
            直行者:從心系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向下淺出腋下(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后緣,過肘中,經掌后銳骨端,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小指橈側端(少沖穴),交于手太陽小腸經。
         
            ⒍ 手太陽小腸經 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沿手背、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后面,繞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
         
            分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內眥(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⒎ 足太陽膀胱經 起于目內眥(睛明穴),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百會穴)。
         
            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從頭頂部分別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膂),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
         
            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三寸),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后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于足少陰腎經。
         
            ⒏ 足少陰腎經 起于足小指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后,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后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直行者: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
         
            分支:從肺中分出,絡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陰心包經。
         
            ⒐ 手厥陰心包經 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胸中分出,沿胸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中,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沖穴)。
         
            分支: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其尺側端(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
         
            ⒑ 手少陽三焦經 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絡心包,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于大椎,上行到項,沿耳后(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
         
            分支:從耳后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陽且經。
         
            ⒒ 足少陽膽經 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頭角(頷厭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后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于耳前,到目外眥后方。
         
            分支: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陽經分布于面頰部的支脈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經過下頜角下行至頸部,與前脈會合于缺盆后,進入體腔,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繞毛際,橫向至環跳穴處。
         
            直行者: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肋,下行至環跳穴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
         
            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交于足厥陰肝經。
         
            ⒓ 足厥陰肝經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的后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于額,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
         
            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于頰里,環繞在口唇的里邊。
         
            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陰肺經。
         
            (四)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由于它們的分布不象十二經那樣規則,同臟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之間也沒有表里關系,與十二正經不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縱橫交叉于十二經脈之間,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① 進一步密切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如:“陽維維于陽”,組合所有的陽經,“陰維維于陰”,組合所有的陰經;帶脈“約束諸經”,溝通腰腹部的經脈;沖脈通行上下,滲灌三陰、三陽;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為“諸陰之海”等。② 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血有余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可由奇經“溢出”,給予補充。③ 奇經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府的關系較為密切,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系。
         
            ⒈ 督脈
         
            ⑴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
         
            分支:從脊柱里面分出,屬腎。
         
            分支:從小腹內部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到喉部,再向上到下頜部,環繞口唇。向上至兩眼下部的中央。
         
            ⑵ 基本功能:督,有總管、統率的意思。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之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為“陽脈之海”。其次,督脈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和腎有密切的聯系。
         
            ⒉ 任脈
         
            ⑴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
         
            ⑵ 基本功能:任,有擔任、任受的意思。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又稱“陰脈之海”。任,又與“妊”意義相通。其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稱“任主胞胎”。
         
            ⒊ 沖脈
         
            ⑴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從氣街起與足少陰腎經相并,挾臍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與足少陰之大絡同起于腎,向下從氣街部淺出體表,沿大腿內側進入腘窩,再沿脛骨內緣,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脈從內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腳背,進入大足趾。
         
            分支:從胞中出,向后與督脈相通,上行于脊柱內。
         
            ⑵ 基本功能:沖,有要沖的意思。沖脈上行至頭,下至于足,貫串全身,或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之稱。沖脈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密切關系。
         
            ⒋ 帶脈
         
            ⑴ 循行部位: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在腹面的帶脈下垂到少腹。
         
            ⑵基本功能:帶脈圍腰一周,猶如束帶,能約束縱行諸脈。
         
            ⒌ 陰蹺脈、陽蹺脈
         
            ⑴ 循行部位:蹺脈左右成對。陰蹺脈、陽蹺脈均起于足踝下。
         
            陰蹺脈從內踝下照海穴分出,沿內踝后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進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陽蹺脈從外踝下申脈穴分出,沿外踝后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際,向下到達耳后,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項后。
         
            ⑵ 基本功能:蹺,有輕健蹺捷的意思。有濡養眼目、司眼瞼之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古人還有陰陽蹺脈“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之說。
         
            ⒍ 陰維脈、陽維脈
         
            ⑴ 循行部位: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經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
         
            陽維脈起于外踝下,與足少陽膽經并行,沿下肢外側向上,經軀干部后外側,從腋后上肩,經頸部、耳后,前行到額部,分布于頭側及項后,與督脈會合。
         
            ⑵ 基本功能:維,有維系的意思。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五)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⒈ 經別 經別,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多為肘、膝以上)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后淺出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里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系。
         
            ⑴ 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一合):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經脈的腘窩部分出,其中一條支脈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上行歸屬膀胱,散布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后散布于心臟內;直行的一條支脈,從脊柱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脈氣仍注入足太陽本經。
         
            足少陰經別:從足少陰經脈的腘窩部分出,與足太陽的經別相合并行,上至腎,在十四椎(第二腰)處分出,歸屬帶脈;直行的一條繼續上行,系舌根,再淺出項部,脈氣注入足太陽的經別。
         
            ⑵ 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別(二合):足少陽經別:從足少陽經脈在大腿外側循行部位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毛際,同足厥陰的經別會合,上行進入季脅之間,沿胸腔里,歸屬于膽,散布而上達肝臟,通過心臟,挾食道上行,淺出下頜、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當目外眥部,脈氣仍注入足少陽經。
         
            足厥陰經別:從足厥陰經脈的足背上處分出,上行至毛際,與足少陽的經別會合并行。⑶ 足陽明與足太陽經別(三合):足陽明經別:從足陽明經脈的大腿前面處分出,進入
         
            腹腔里面,歸屬于胃,散布到脾臟,向上通過心臟,沿食道淺出口腔,上達鼻根及目眶下,回過來聯系目系,脈氣仍注入足陽明本經。
         
            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的股內側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的經別相合并行,向上結于咽,貫通舌中。
         
            ⑷ 手太陽與手少陰經別(四合):手太陽經別:從手太陽經脈的肩關節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窩,行向心臟,聯系小腸。
         
            手少陰經別:從手少陰經脈的腋窩兩筋之間分出后,進入胸腔,歸屬于心臟,向上走到喉嚨,淺出面部,在目內眥與手太陽經相合。
         
            ⑸ 手少陽與手厥陰經別(五合):手少陽經別:從手少陽經脈的頭頂部分出,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經過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厥陰經別:從手厥陰經脈的腋下三寸處分出,進入胸腔,分別歸屬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著喉嚨,淺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陽經會合。
         
            ⑹ 手陽明與手太陰經別(六合):手陽明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陽明經脈的肩髁穴分出,進入項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腸,歸屬于肺;向上者,沿喉嚨,淺出于鎖骨上窩。脈氣仍歸屬于手陽明本經。
         
            手太陰經別:從手太陰經脈的淵腋處分出,行于手少陰經別之前,進入胸腔,走向肺臟,散布于大腸,向上淺出鎖骨上窩,沿喉嚨,合于手陽明的經別。
         
            ⒉ 絡脈 絡脈亦稱別絡,也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于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從別絡分出的細小絡脈稱為“孫絡”,分布在皮膚表面的細微絡脈稱為“浮絡”。十五絡脈對全身無數細小絡脈起著主導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強表里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系,滲注氣血于體表。
         
            十五別絡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經脈的別絡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兩經的別絡相互聯絡;任脈之絡分布于腹部,督脈之絡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絡分布在身之側部,胃之大絡分布在左胸前乳下。其具體分部部位如下:
         
            ⑴ 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于腕關節上方,在腕后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魚際部。
         
            ⑵ 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后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于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⑶ 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⑷ 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后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⑸ 手少陰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后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后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⑹ 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后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⑺ 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⑻ 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后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⑼ 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后二寸處淺出于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系心包,絡心系。
         
            ⑽ 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后二寸處,繞行于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⑾ 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⑿ 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⒀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布于腹部。
         
            ⒁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⒂ 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于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于胸脅部。
         
            ⒃胃之大絡:足陽陰經的另一支大的經脈,名虛里。它貫穿橫膈,網絡肺臟,出于左側乳房的下方,其脈氣搏動不停,應手可得。
         
            ⒊經筋 經筋,是十二經脈連屬于筋肉的體系,其功能活動有賴于經絡氣血的濡養,并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所以也劃分為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主司全身關節的屈伸運動。
         
            經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淺部,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多結聚于關節和骨骼附近,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屬絡臟腑。經筋的分布,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盡相同。其具體分布如下:
         
            ⑴ 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于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于鼻旁。
         
            ⑵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結于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于膝外側;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于“伏兔”,后邊結于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系于胸側和乳部,結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于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額角,交會于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于鼻旁。分支結于目外眥,成“外維”。
         
            ⑶ 足陽陰經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結于足背;斜向外上蓋于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上結于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于膝部。分支結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結于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于耳前。
         
            ⑷ 足太陽經筋:起于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于內踝;直行者,絡于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上向腹部,結于臍,沿腹內,結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著于脊椎。
         
            ⑸ 足少陽經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并斜行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⑹ 足厥陰經筋:起于足大趾上邊向上結于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聯絡各經筋。
         
            ⑺ 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小指上邊,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于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后面,進入并結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于耳后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于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于額角。
         
            ⑻ 手太陽經筋:起于和無名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結于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于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系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于額角。
         
            ⑼ 手少陽經筋:起于食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于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⑽ 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結于魚際后,行于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于肩髃前方,上面結于缺盆,下面結于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⑾ 手少陽經筋:起于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脅的前后;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于胸中,結于膈。
         
            ⑿ 手少陽經筋:起于手小指內側,結于腕后銳骨(豆骨),向上結于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臍部。
         
            ⒋ 皮部 皮部,是指體表的皮膚按經絡和分布部位分區!端貑•皮部論》:“皮有分部”;“皮者,脈之部也”。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經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稱為十二皮部。“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皮部就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皮表的分區,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布所在。
        (醫藥網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公司 | 網站簡介 | 服務項目 | 領導關懷 | 媒體報道 | 技術支持 | 意見反饋 |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兄弟站點:  生意寶 - 國貿通 - 中國化工網 - 全球化工網 - 中國紡織網 - 中國醫療器械網 - 中國服裝網 - 機械專家網 - 中國農業網
           中國保健品網 - 浙江都市網 - 中國紅娘網 - 中國中藥材網 - 糖酒招商網 - Toocle.com - China Medical Device
        © 醫藥網版權所有